教堂
教会主要是利用犹太教会堂或信徒的家来举行宗教聚会和礼仪的。到4世纪初期,随着基督教的国教化,才出现了专门的教堂。最早的教堂大多由宫殿改建或仿照宫殿式样建造。以后,教堂建筑形式先后出现过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东正教和其他东方教会还有拜占庭式等几种类型。20世纪中期,一些新独立的国家也建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堂。现在欧美国家摆脱传统教堂格局的束缚,采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出许多新颖、别致的教堂。
基督教教堂是基督教举行宗教仪式的建筑物。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开始建筑教堂。最早的教堂多由宫
殿改建或仿照宫殿式样建造。教堂建筑的演变经历了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和洛可可等几个阶段,其中统治时间最长的是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在建筑风格上完全摆脱了古罗马影响,在布局上有较大的自发性,在总体对称中有细部上的不对称,以垂直的直线为基准,突出高耸性,并采用尖券,尖形肋骨交叉拱顶,内部采用柱来承重,故进入教堂能产生上升,高耸,飘渺之感。世界上现存的典型哥特式教堂不下200座。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就是一座哥特式教堂。
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到欧洲,到德国,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
科隆大教堂和柏林大教堂是德国最著名的教堂。这些教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欧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会有着至高的权利。不仅有权,而且有钱。从这些教堂的规模和豪华程度可以看出所需的金钱之巨大。豪华的教堂实际上也是权贵们展示财富的一个方式。去除政治的因素,教堂所展示的建筑技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少这样大型的教堂始建于11到14世纪。这时的欧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筑,并且使用至今仍旧辉煌不减。
欧洲的教堂大致分为三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和巴洛克风格。
11世纪前后建造的教堂受意大利影响,几乎全为罗马风格(Romanik)。其特征为圆形拱顶,从教堂的门或者窗户可以大致区别出来。圆形的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圆形的。
哥特风格(Gotik)最初出现在法国。12世纪后逐渐流传于欧洲并风靡一时。其特征为瘦高型,外表有许多像竹笋一样瘦长型的装饰物,象征着摆脱了束缚,奔向天国。拱顶也随之有了橄榄型的小尖。随着玻璃的应用,窗户被装饰得色彩斑斓。往往一个窗户就画了一个圣经故事。
17、18世纪后的教堂多为巴洛克(Barock)风格的建筑。其特点是不注重外表,但内部华丽,有的用了大理石砖和大理石柱,配有彩画和雕塑。室内一改老式教堂的黑暗、凝重和神秘,采用浅色涂料,加上彩色装饰,让人感到轻松,似有一种清香味。
一.巴舍里卡式教堂
“巴舍里卡”原意为古罗马的公共议事堂或进行商业交易所。从平面图上看如字母“ T ”形。入口到顶端的“横
县”出可划为三个活动区。进门后的活动区仅占很少面积。再往前走便是进行正式宗教活动的正厅,所占面积最大。最后“T”形的顶部,使神职人员的活动场所,墙上开有凹进去的半圆形供奉耶稣的壁龛。整个内容用两排列柱分隔成三个区域:正中最宽处为主要活动区,两侧狭窄处为陈列圣物或其他活动的偏殿,正中的高达屋顶为“人”字坡,偏殿则较低,为半坡流水的屋顶。建于公元 380 年的意大利圣保罗大教堂,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巴舍里卡”式教堂。
二.罗马式教堂
欧洲进入中世纪之后,封建势力割据,战乱频繁,国力和财力均不及古代的罗马帝国。基督教和封建主义企图借建筑之壮阔雄伟显示其威严,如厚实沉重的墙壁,半圆形的拱门、窗孔和圆形的穹隆形屋顶。这种受古罗马建筑影响而又不及古罗马建筑的教堂,被称为方罗马式教堂,建成罗马式教堂。罗马式教堂最早见于古罗马首都意大利,直到公元十一二世纪才逐渐传到欧洲的其他地区,如法国、英国和被欧洲诸国。
三.拜占庭式教堂
西方美术史上八以东罗马教堂首都拜占庭为中心的官方艺术称为“拜占庭艺术”,这是拜占庭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其风格特点是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和以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相结合,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同时又融会了西方艺术的雄健博大。从美学上看,拜占庭式的建筑对线条之美的表现十分特殊,与罗马是厚重的墙壁相比,他善采用较为轻薄的墙、较高的屋顶和较大的窗户。他采用的双层柱头显得十分华美,有的艺术史家称这是美术史上最雅致、最华丽的柱式之一。当然,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的彩色镶嵌玻璃纹样。拜占庭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
四.哥特式教堂
在中世纪的欧洲,继仿罗马式的教堂之后,兴起的诗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产生于西欧11世纪后期兴起了繁荣的城市经济有关。在西欧的许多城市中,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之间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竞争,也带来教堂建筑的竞争,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丽雄伟的教堂为荣。基于这一背景,这一时期的哥特式教堂从外岛内都十分瑰丽华美,即尽奢华之能事,使之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象征,哥特式的教堂最初从法国的巴黎开始兴建,其发展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 12 世纪开始持续到 13 世纪的 50 年代,强调零散结构的递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
第二阶段,十分重视装饰性的处理,并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整体视觉效果,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
第三阶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点外,装饰效果的变化已脱离了视觉上应有的结构整体性,如英国剑桥皇家学院礼拜堂。
哥特式教堂的设计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1.平面一般为十字架形。
2.高耸入云的塔楼多为笋状。
3.斜柱加固支撑较薄的墙面,形成一种特殊的外墙结构。
4.薄壳般的穹顶正中有三个大门,中间的大门为主要通道。
5.内部为轻盈、裸露的棱线飞肋骨架穹隆。
6.高大、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
7.窗户多位植物的叶片式,窗户上以五彩玻璃镶嵌图案。
8.正门上为大圆形的玻璃蔷薇纹样,正门为若干层次逐步向内收缩的门道,每层均有雕像。
在世界各地旅行,那些极富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宗教建筑都是游客的必选之地。有意思的是,欧洲教堂常耸立于闹市中心,几乎随处即可望见,欧洲教堂建筑细节喻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参观欧洲的教堂,最令人赞叹、无法忘怀的就是它们的建筑之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维也纳斯特凡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
教堂等著名的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们气度恢弘,身姿伟岸,是欧洲各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缩影,是各国兴衰变迁的见证。
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丰碑,荡魂摄魄的繁复尖塔和眼花缭乱的彩绘玻璃窗是其最独特之处。教堂顶部尖塔林立,远远望去如一座巍峨的石林,直刺天宇。踏进教堂,仿佛一步跨入了幽深浩渺的苍穹,硕大的圆柱支撑着巨大的拱型穹顶,拓展出一个仙境般辽阔而高远的空间。当你站在高达50米大厅中央环顾一圈,你会发现,在高大墙柱之间几乎看不到墙壁而只有同样高大的窗子。在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的窗户上,全部镶着彩绘玻璃,在阳光的映射下异彩纷呈,人犹如走进了一个巨型的万花筒。彩色玻璃上描绘的全是《圣经》故事中的人物及场景,每一幅画面都是那么生动传神,仿佛随时会跳出画面向你走来,给人恍入天堂圣境之感。
根据心理学移情原理,外界的形式感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使人也有飘然欲升的意向。建筑学家指出,这种高大拱型穹顶、繁复的尖塔及彩绘玻璃窗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暗示着上一层空间的存在,这就是天堂,人世是苦难的,只有天堂才是乐土。建筑的每处细节无不用心良苦地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就是宗教美术,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堂。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曾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在这个历史时期教堂建筑和美术融为一体,成为基督教美术的最高代表。
中世纪的欧洲教堂,是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效果融为一体且高度统一,具有实用和象征意义,起到宣扬基督教教义的目的,能更深地控制、麻醉信徒们的思想感情,使人威慑于宗教神权之下,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臣民”。初期的教堂建筑是在传统的巴西利卡式建筑上展开的,这种建筑物是长方形的,周围有列柱和回廊。但是到后来人民奉献给教会的亿万颗赤诚的心和智慧,突出地体现在他们所创造的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艺术之中。
基督教美术主要表现在教堂建筑装饰,因为教堂是基督教唯一的活动场所,所以从教堂建筑风格,教堂内外的雕塑、壁画、镶嵌画、玻璃窗画等装饰都贯穿着宣扬和解释教义的功能。
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往往建有钟塔。屋顶上设一采光的高楼,从室内看,这是唯一能够射进光线的地方。教堂内光线幽暗,给人一种神秘宗教气氛和肃穆感及压迫感。
教堂内部装饰主要使用壁画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墙和内部柱头多用浮雕装饰,这些雕塑形象都与建筑结构浑然一体。罗马式时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气魄,较多运用变形夸张手法,但又不同于古代的写实风格,这是因为“蛮族”艺术掺入的影响。这些被变形的形象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下产生一种阴郁和怪异感,具有解释教义的意义,体现中世纪人的世界观。
公元12世纪罗马式建筑样式遍及全欧洲,但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在法国有各种地方学派;德国以形式质朴为特色;英国和西班牙都是接近法国罗马式的;意大利的罗马式发展对西欧建筑样式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教堂作为神在地面上的宅第,是基督教信仰生活的重要场所,它是是基督教建筑的精华。我们主要通过比较罗马式与
哥特式的教堂在建筑风格上的不同,罗马式用内部空间来象征宇宙,体现一种静态的安宁与凝重;哥特式则用外部结构的急剧上升来象征向天国无限升腾的意象,表示出一种动态的张力。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教堂阐明了基督教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同时也显示了基督教的历史沿革。
一,教堂在基督教艺术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麦克斯·缪勒认为宗教是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他说:“宗教是一种内心的本能,或气质,它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能使人们领悟在不同名称和各种伪装下的无限。没有这种才能,也就没有宗教,甚至连最低的偶像崇拜和物神崇拜也没有。”[1]他认为无限观念是整个人类信仰历史发展的根基,是全部宗教观念的基础,是人类的感觉提供给人们它最原始的形式。但是,人们不仅需要在心灵感悟这种无限的存在,还需要在现实活动中证实这种存在。因此,神需要有可以感性地,直观地把握的现实象征,对于基督教来说,这就是教会和教堂。在教徒们看来,教堂是建立在现实的世界之上的神圣空间,是神在人间的宅第,应该象天国一样尽善尽美,尽可能地神圣和富于超灵验性。因此信徒们不惜在教堂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富。
建筑是时代精神的焦点,而对于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国家来说,教堂无疑是一个时代最好的建筑,所以教堂便集中体现了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与追求。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都十分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离开人的情感体验便无所谓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和对世界的宗教的态度。[2]所以,教堂建筑更是如此,它体现了人们对上帝的理解与感受,以及人们对心灵的追求。正是由于人们的理解及追求的不同,所以形成了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
众所周知,早期基督教艺术受到古希腊文明的十分显著的影响。但是,在教堂建筑上由于教堂与古希腊神殿在功能上的区别,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于神殿的结构与风格,古希腊神殿重视的是外部装饰和宏伟风格,而基督教教堂最重视的却是内部装饰。[3]同时,四世纪以前,基督教受到罗马帝国的压迫,而在地窟来进行传教和祈祷,这种原始时期的地下活动决定了教堂外部的含而不露,而所有的艺术装饰只能表现在内部。即使到了“米兰敕令”公开后,但是地窟时代的“巴西利卡式”建筑特色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所以,在早期教堂建筑中,内部空间的精心安排与装饰仍然是艺术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唯一场所。对教堂内部着意修饰的主要用意就是要创造一个神圣空间,作为通往天国的“中介”,当信徒踏入教堂,就能在心灵上感受到上帝及天国的存在,从而与外面的现实世界分离开来。
对于基督教艺术,经历了从早期的“巴西利卡式”到中期的“拜占庭艺术”,“黑暗时期”,“加洛林艺术复兴”,“罗马式”,“哥特式”,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时期,殖民化时期,后殖民化时期。对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来说,以“罗马式”与“哥特式”最有代表性,而且这两种风格对后来教堂建筑艺术的影响也最为巨大。所以,我们试图对这两种艺术风格进行比较,阐明基督教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基督教思想方面的变化。
二,罗马式教堂的风格
罗马式教堂萌发于加洛林王朝,成熟并流行于11-12世纪西欧,北欧及部分东欧地区,被称为中世纪“第一次国际性时代”的教堂建筑风格。实际上, 罗马式建筑艺术反映了从古代地中海世界(罗马帝国)到西欧中世纪社会(加洛林王朝)的过渡,代表着中世纪早期西欧基督教世界的确立和巩固。[4]其实,在罗马式的前期还存在着“前罗马式”时
期,是从8世纪末到10世纪的酝酿时期。由于10世纪以来的克吕尼修会运动,赴西班牙圣地亚哥的圣雅各朝圣浪潮及十字军东征等特殊历史背景,使得各地“前罗马式”教堂建筑风格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宏大的国际化流行风格。
10世纪初,克吕尼修会发起改革运动,强调信仰的神圣性与虔诚性。[5]克吕尼修会提倡创建宏伟壮观的修道院教堂,追求内部陈设富丽堂皇,将隆重繁缛的礼仪作为重要的传教手段。所以,罗马式的教堂便模仿了古罗马凯旋门,城堡及城墙等建筑式样,采用了古罗马式的拱券结构,所以称为“罗马式”。在艺术风格上,罗马式教堂表现为堂内占有较大的空间,横厅宽阔,中殿纵深,在外观上构成十字架形。
首先,为了对付中世纪的强盗横行,乡村隐修院常常和堡垒结合在一起,所以筑有高大围墙,坚固厚实的大门和碉堡式的钟塔。钟塔的建立在现实意义上是为了召唤信徒礼拜,但是在战争频繁时期也常兼作了望塔用;从象征意义上来说,塔象征着神灵,象征着基督救世的本怀,当悠悠的钟声从高高的塔顶上传出时,人们又何尝不觉得这是神在召唤呢 狭小而少的窗户总是给人们无限的遐思及神秘感,总是有一种诱惑力在吸引着人们。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罗马式建筑深受基督教宇宙观的影响,那就是半圆形的拱券结构,罗马式教堂在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这种结构,甚至屋顶也是低矮的圆屋顶。这样,整个建筑让我们感到圆拱形的天空一方面与大地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同时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现出它与现实大地分离,于是我们看到,古老的基督教地窟内部在二维平面上展开的基督教宇宙观,在罗马式建筑中被展开为立体的三度空间。在教堂的平面设计上它仍然保留了面向祭坛长平面的巴西利卡式,它使整个教堂在结构上获得了双重的象征效果。
在内部装饰上,以石制桶状拱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支撑,这样也给人一种类似天空的幻想。然后,再用大面积壁画装饰,雕塑多附属于建筑被普遍用于教堂的大门,门券,门楣,额板,柱头,柱基,祭坛和座椅上,尤以朝圣大教堂的门楣浮雕最富盛名。这些壁画与浮雕的动物与植物,在“天空”下,仿佛是“上帝”创造的所有生灵。当置身于教堂之内,人们恍惚感觉置身于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之中,站立在大地上,头顶则是蓝天白云。
罗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为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法国的普瓦蒂埃圣母堂和阿耳大教堂,德国的沃姆斯和美因茨大教堂,以及英国的达拉姆大教堂等。它们虽各有特色,但都给人一种外观厚重,内景幽暗神秘的感觉。
三,哥特式教堂的风格
罗马式教堂是以乡村修道院为中心而发展起来,哥特式教堂则是以城市“主教座堂”为核心而发展起来。欧洲的城市化是在哥特式时代开始的,是由朝圣运动而形成的。
12世纪以来,在法国北部最先出现“哥特式建筑”。此名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这种建筑艺术风格贬义的称呼,
“哥特”本为日耳曼部族名,他们借此表示“野蛮人的”意思。[6]但这种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神学意趣和美学情趣而被人接受,逐渐流行于西欧各地。13世纪是其主要发展时期,随着西欧经济复苏,哥特式城市主教座堂也伴随城市化运动而得以发展。15世纪随文艺复兴的兴起而衰落,但在北欧则一直延续至16世纪。
基督教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渐渐地在欧洲建立了它的统治地位,于是一种精神信仰慢慢变成了世俗统治的权力。这是基督教的成功,同时又是它的堕落。因为宗教是通过赋予社会制度终极有效的本体论地位,即通过把它们置于一个神圣而又和谐的参照系之内,从而证明了它们的合理。这正如彼得·贝格尔所指出的那样:“宗教合理化的目的,是把人类解说的实在与终极的,普遍的,神圣的实在联系起来。于是人类活动的内在不稳定和转瞬即逝的结构,就被赋予了最终的可靠性和永久性的外表。换言之,人造的法则被赋予了一种宇宙地位。”[7]所以,宗教应该体现出一种神圣的价值。当教会变成了政权同时,也就意味着它精神上的纯粹性受到了玷污和破坏。所以,失落了的精神意蕴就希望重新得以回归,而哥特式教堂就是给基督教建筑带来的福音。
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诞生于法国巴黎北郊圣丹尼斯隐修院教堂。1140-1144年,隐修院院长苏哲(Suger,1081-1151)在其主持重建的教堂歌坛部位,为体现新柏拉图主义的光,高,数三个理想,系统运用了尖肋拱技术,并以明亮的彩色玻璃取代了罗马式的持重墙。此后,这一建筑体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在13世纪中叶达到成熟,并推向西,中欧各地。
哥特式教堂建筑是从罗马式教堂基础上发展起来,它摆脱了罗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轻巧,雅致甚至矫饰的方向发展。它遵循中世纪经院哲学高度理性化的规范,旨在制造出一种灵魂腾越的升华感应而引发出一系列技术革新。
哥特式教堂型制基本采用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平面。通常东端半圆形后堂部位小礼拜堂较多,布局复杂。西立面有一对很高的钟塔。西立面典型形式是:一对塔夹着中厅的山墙,中央大门和上方栏之间是圆形的玫瑰窗。三座门洞都有周围的几层线脚,并刻着成串的圣像。
哥特式教堂外部有许多造型挺秀,高耸入云的尖塔,堂身墙壁较薄,并以轻盈通秀的飞扶壁,修长灵捷的立柱或簇柱来增强建筑物的高度感,产生出一种令人惊异的框架效果,使人可从外观上来领悟,体会其玄奥,空灵之妙景。这些向无穷高处上升的尖顶,它引导人们的心灵尽可能地摆脱一切现实的羁绊,向着精神的天国而去;而同时众多的尖顶又象是尘世中向苍穹伸出的双手,它在向“上帝”呼吁拯救,呼吁圣灵重归人间,使人类得到精神上的复活。
教堂的墙体配有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往往能给人造成一种向上升华飞腾,触及天国神秘的幻觉。基督教吸收了新柏拉图主义,认为光是神不断放射出来的,而自然界的美是反射了神的光明,而艺术家是通过其心灵而创造出艺术,而心灵是由圣灵感动,因为心灵与圣灵最接近。同时,对于欣赏者与感受者来说,由于看到艺术而感动,这样也就是接近了圣灵。同时,从三扇大窗户射入的光线揉为一体,启示了三位一体的神秘,而从三个方面射入的光线则属于预言者,使徒和殉教者。
在教堂内部,还有许多布局和谐的圆柱,壁上,柱身都装饰有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并能辅以从玻璃花窗射入的五彩光线之点缀和烘托,使人置身于内更感宗教的庄严,肃穆和神圣。因此,有人把耸入云霄的哥特式建筑称为一首屹立在空间的圣诗,一曲回荡在天际的音乐。
哥特式教堂的著名代表有法国的夏特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1320年完工,教堂本身尚保留有罗马式的一些特征,如崇大,厚实等)兰斯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为德国最大天主教堂,1248年兴建,1880年最后完工,其双尖塔高157米)和乌尔姆大教堂(其单尖塔高161米,为世界教堂高度之最),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1245年重建,1745年完成其最后部分两座钟楼),林肯大教堂和坎特伯雷大教堂以及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等。
哥特式教堂建筑代表着中世纪鼎盛时期教会权力的至高无上,反映出西欧社会发展中上基督教影响曾经达到的登峰造极的地步。
四,罗马式与哥特式风格的不同
教堂的建筑与一般建筑不同,它要以某种内部和外部结构上的特征造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并且通过它来体现出某种观念性的内涵。造型本身就直接给我们感悟到精神的力量,它仿佛使教堂本身获得了生命力,我们可以通过直觉的体验方式与创造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所以,不同风格的建筑体现出不同的内涵,表现出不同的观念。
罗马式教堂内部空间提供的是宇宙的象征,而在外部则表现出饱满的力度和敦实的框架,给人以均衡,平稳等印象。这种印象提供给人们一种精神的归宿,意味着宗教情趣与现实人生的紧密关系。所以,罗马式教堂提供给人们一种安全与归宿,享受到神的安灵与祥和。
哥特式建筑由于急剧上升的尖拱,所以当置身于其中时,感到自身肉体的卑微和毫不足道,而向上升腾的诱惑力使人不自觉得体验到一种对至高无上的超验存在的精神向往。而彩色玻璃透进的光线,造成了神秘,崇高的感觉,仿佛那是“上帝”以超凡的力量把我们的心灵引入到充满光明的神圣天国,在那里获得了彻底的拯救和解脱。所以,哥特式教堂提供给人们一种心灵的冲动,人有一种体验的冲动,而神也有一种动的张力。
所以,中世纪教堂是宗教与艺术在高层次上的完美结合的典范,而罗马式与哥特式更是突出的代表。它们两个分别代表着基督教发展过程中,随着基督教势力的增长,所以在教堂风格上也表现出一种力量的上升,由罗马式的静态而上升到哥特式的动态,而高高的塔尖恰恰说明基督教势力的登峰造极。
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对许多人而言,基督教与天主教似乎就是一回事,因为在国际上基督教与天主教统称“基督教”。的确,从教会历史上看,基督教与天主教原本就是一家,后来经过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后,才分化为两个教派;从信仰上看,基督教的信仰与天主教大致相同,都使用同一本《圣经》,同信三位一体的上帝,传统的信仰上都认为人类有“原罪”(人所共有的罪性)和“本罪”(个人行为上过犯),只有经过耶稣基督十架救赎才能使灵魂得救。
尽管如此,基督教与天主教毕竟不再是一种宗教,主要区别是:
第一,基督教认为信徒可随时藉着基督之死直接和上帝来往,向上帝祈求,并读圣经。天主教则认为信徒离上帝甚远,中间不仅需有基督做中保,还需圣徒在上帝面前代求、尤其是圣母——玛利亚的代求、做中保;
第二,基督教认为基督徒若干人聚集在一起祷告就是教会,教会也是一个社会团体,它的任务是传福音,使天国早日降临。天主教则把教会看得极为重要,教会就是天国,教会在世上的扩大就是扩大天国的疆界,当疆界扩大到全世界,天国就完全实现了;
第三,基督教传统上按圣经认为人死后因信主得永生、升天堂。天主教则认为人死后有“炼狱”过程,暂不能升天堂,又不够下地狱的,尚有争取改变的机会,经过“炼狱”考验之后,再定上天堂或下地狱,故教会要为死者代求;
第四,基督教认为牧师等职只是一个信徒灵性生活的指导者。天主教则认为教会应由神职人员组成,主教、神甫等握有神权,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信徒才能赦罪,圣经的解释权也属于教会神职人员;
第五,组织机构方面,基督教虽有一些松散的国际组织,如世界基督教协进会,但不是各地教会的领导。基督教在世界上教派繁杂,各有其自己的组织体系,天主教则有世界性的统一领导机构——梵蒂冈罗马教廷,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教区、教会一般都隶属“罗马教廷”领导,没有明显的派别,内部组织结构严密。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天主教自独立自办以后,自办教会,自选自立自圣主教以后,已和罗马教廷断绝联系;
第六,基督教的职务区分简单,主要有主教、牧师、长老、执事、传道等,而且还因不同教派而异。天主教教内职务
区分相当复杂,上至教皇(教宗),下至信徒形成圣品教阶制;
第七,基督教的教会生活松散、自由,方式灵活,教会场所因陋就简。天主教的教会生活严谨、庄重,教堂大都装饰豪华,富丽堂皇;
第八,基督教神职人员如牧师、长老、执事、传道员,包括主教在内全都是过世俗生活,可以结婚成家。天主教神职人员如司铎、神甫、修士、修女,包括主教在内全都是过脱俗生活,终生献身于教会,绝不能结婚成家;
第九,宗教活动的一些名称不同。如天主教一般在教堂的大小聚会都叫——弥撒,基督教在教堂的聚会叫作——礼拜;
第十,基督教堂一般在圣殿前方置备一醒目十字架。天主教堂不但装饰各类大小十字架,往往还要恭奉耶稣背负十字架的雕像或画像,还有圣母玛利亚及圣徒的画像,有的教堂还有耶稣背负十字架上各各他的“耶稣苦路像”,供人们瞻仰。天主教堂圣殿一侧还专设有“告解亭”供神甫接待信徒忏悔告解之用。
圣墓大教堂(以色列)
米兰大教堂(意大利)
圣彼得大教堂(意大利)
亚琛大教堂(德国)
巴黎圣母院(法国)
科隆大教堂(德国)
圣保罗大教堂(英国)
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国)
圣约翰大教堂(美国)
圣彼得和圣保罗大教堂(美国)
索菲亚大教堂(土耳其)
升天瓦西里大教堂(俄罗斯)
喀山大教堂(俄罗斯)
墨西哥大教堂(墨西哥)
佛罗伦萨大教堂(意大利)
圣瓦西里大教堂(俄罗斯)
谢尔盖圣三一大教堂(俄罗斯)
比萨大教堂(意大利)
圣马可教堂(意大利)
塞维利亚大教堂(西班牙)
埃斯科里亚尔大教堂(西班牙)
基辅——佩切尔斯克大教堂(乌克兰)
托莱多大教堂(西班牙)
亚眠主教堂(法国)
韦泽莱大教堂(法国)
彼得保罗大教堂(俄罗斯)
布尔戈斯大教堂(西班牙)
西斯廷礼拜堂(意大利)
沙特尔大教堂(法国)
圣耶鲁米大教堂(葡萄牙)
巴塔利亚大教堂(葡萄牙)
独石教堂(埃塞俄比亚)
斯摩连大教堂(俄罗斯)
瓜达卢佩圣母堂(墨西哥)
普埃布拉天主堂(墨西哥)
卢汉天主教堂(阿根廷)
圣十字大教堂(波兰)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