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基督教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儒家思想与基督教
多个世纪以来,儒家思想成了中国、日本和韩国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不仅为人提供一套伦理原则,也是构成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毛泽东统治中国大陆的时候,虽然因儒家思想有碍于共产党的革命而搞批孔,企图清除儒家思想;中华民国和新加坡政府却努力提倡它,盼望藉此使它与传统的价值一起复活过来。
中国人素来把儒家思想看成是一种哲学,而不是宗教;但哲学也者,和西方惟理的传统不一样,儒家思想不只是一种哲学,它是哲学与生活的结合。
在好些伦理(Ethics420,Ethics)教训方面,儒家学说与基督教颇有雷同之处,就如对家庭、社会,甚至是邦国内的和平相处。但对于达致和平之法,二者就有很不同的见解了。
1.孔子(主前551~主前479)是透过五伦的和谐关系,及道德的完美作至终目标;所谓五伦者,即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儒家称模范完人为君子,他不一定是出身贵族之家,只是用心培养仁、义、礼、智的人,他常守的是忠、孝、友、悌的道德操守,这样的人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盼望透过礼与乐,能缔造一个和平且有秩序的社会。
基督教在新约的登山宝训(太五~七),和旧约的十诫(出二十),也是强调社会的道德与和平的重要。就这方面来说,基督教与儒家是可以对话的。
2.对儒家来说,人最重要的关怀,就是今生的责任,不是死后怎样怎样。故此儒家对现实、今生的世界极重视。有人问孔子死后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十分典型的「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十一11)。生与死均是自然律的结果,是无法逃避的,是「命」之所定,故必须接受。
它对罪恶(Sin1083,Sin)的看法,与基督教也完全不一样。儒家看一切恶行均是今生的、反社会的行为,和神没有关系。人可以透过教育得到改造。圣经却是从神的角度来看救恩(Salvation1039,Salvation)、悔改(Repentance1011,Repentance)和赦罪(参罪咎与赦免,Guilt and Forgiveness531,Guilt and Forgiveness)。
在认识论(Epistemology409,Epistemology)和成就人生目标等事上,基督教与儒家都很不相同。儒家是由人及其本性入手,故称之为人文主义;基督教却是从神的启示入手,是超自然的,以神为中心,其人生观也是基督中心的。孔子自己是个不可知论者,主张人性本善,可以自力更生。对孔子而言,人能使社会变成像天堂的乐土。
另一方面而言,圣经却认为,人离开了神及其恩典(Grace),就什么都不能做。人要在道德及属灵上有所作为,就一定要完全依靠祂(约十五5)。人到底是不是需要神呢?这正是分别儒家和基督教的重要问题。在西方,那些拒绝基督教超自然因素的,通常都会受儒家的吸引;同样地,东方人若对人文主义的限制感到失望,也较会受基督教的吸引。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教会有识之士就不断寻找基督教与儒家怎样可以建立接触点;在1950年之前,绝大部分的工夫都是在中国大陆内进行,其性质多是环绕孰优孰劣的争辩,成就有限。50年代及后,大陆易权,加上文革时期的批孔,此类努力中断于大陆,而兴起于台湾及香港,其模式仍然是孰优孰劣的争辩。70年代之后,基督教与儒家的对话起了根本的改变。一方面是社会已进入科技后期时代,人面对的问题不仅是传统的问题,也有世俗主义、科技、政治和经济等现实的问题,另一方面基督教与儒家思想都发生重要的改变。基督教开始重视人和社会本身的问题,寻找答案也不仅从「应然」(ought)的角度,也要处理它的「实然」(is)的困境与潜力;儒家深知要儒学复兴,必须注入新因素来整理和解释,加上杰出的学者辈出,使新儒学充满一片生机。
今天要二者能产生真实的对话,不能一早就向对方宣称任何先天性的优点,此等对话形式,只会过早堵塞对话的通道。二者均须为现代人类面对的生存困境,定出范围和性质,然后试就本身的长处及优点,提出补救之道;对方若有可取之处,就尝试扩充自己的理论基础来容纳,不能扩充的,就要谋求合作之道。目的不是加强自己的势力,而是脚踏实地解决今天中国人面对的问题。
作为一个主要的价值体系,基督教与儒家均有足够的空间和弹性,作上述的扩充与重释,同时又不会违背二者的原旨;更重要的是,二者的合作必比二者相争更能造福现代中国人。
另参︰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314,Contextualization)。
多个世纪以来,儒家思想成了中国、日本和韩国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不仅为人提供一套伦理原则,也是构成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毛泽东统治中国大陆的时候,虽然因儒家思想有碍于共产党的革命而搞批孔,企图清除儒家思想;中华民国和新加坡政府却努力提倡它,盼望藉此使它与传统的价值一起复活过来。
中国人素来把儒家思想看成是一种哲学,而不是宗教;但哲学也者,和西方惟理的传统不一样,儒家思想不只是一种哲学,它是哲学与生活的结合。
在好些伦理(Ethics420,Ethics)教训方面,儒家学说与基督教颇有雷同之处,就如对家庭、社会,甚至是邦国内的和平相处。但对于达致和平之法,二者就有很不同的见解了。
1.孔子(主前551~主前479)是透过五伦的和谐关系,及道德的完美作至终目标;所谓五伦者,即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儒家称模范完人为君子,他不一定是出身贵族之家,只是用心培养仁、义、礼、智的人,他常守的是忠、孝、友、悌的道德操守,这样的人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盼望透过礼与乐,能缔造一个和平且有秩序的社会。
基督教在新约的登山宝训(太五~七),和旧约的十诫(出二十),也是强调社会的道德与和平的重要。就这方面来说,基督教与儒家是可以对话的。
2.对儒家来说,人最重要的关怀,就是今生的责任,不是死后怎样怎样。故此儒家对现实、今生的世界极重视。有人问孔子死后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十分典型的「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十一11)。生与死均是自然律的结果,是无法逃避的,是「命」之所定,故必须接受。
它对罪恶(Sin1083,Sin)的看法,与基督教也完全不一样。儒家看一切恶行均是今生的、反社会的行为,和神没有关系。人可以透过教育得到改造。圣经却是从神的角度来看救恩(Salvation1039,Salvation)、悔改(Repentance1011,Repentance)和赦罪(参罪咎与赦免,Guilt and Forgiveness531,Guilt and Forgiveness)。
在认识论(Epistemology409,Epistemology)和成就人生目标等事上,基督教与儒家都很不相同。儒家是由人及其本性入手,故称之为人文主义;基督教却是从神的启示入手,是超自然的,以神为中心,其人生观也是基督中心的。孔子自己是个不可知论者,主张人性本善,可以自力更生。对孔子而言,人能使社会变成像天堂的乐土。
另一方面而言,圣经却认为,人离开了神及其恩典(Grace),就什么都不能做。人要在道德及属灵上有所作为,就一定要完全依靠祂(约十五5)。人到底是不是需要神呢?这正是分别儒家和基督教的重要问题。在西方,那些拒绝基督教超自然因素的,通常都会受儒家的吸引;同样地,东方人若对人文主义的限制感到失望,也较会受基督教的吸引。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教会有识之士就不断寻找基督教与儒家怎样可以建立接触点;在1950年之前,绝大部分的工夫都是在中国大陆内进行,其性质多是环绕孰优孰劣的争辩,成就有限。50年代及后,大陆易权,加上文革时期的批孔,此类努力中断于大陆,而兴起于台湾及香港,其模式仍然是孰优孰劣的争辩。70年代之后,基督教与儒家的对话起了根本的改变。一方面是社会已进入科技后期时代,人面对的问题不仅是传统的问题,也有世俗主义、科技、政治和经济等现实的问题,另一方面基督教与儒家思想都发生重要的改变。基督教开始重视人和社会本身的问题,寻找答案也不仅从「应然」(ought)的角度,也要处理它的「实然」(is)的困境与潜力;儒家深知要儒学复兴,必须注入新因素来整理和解释,加上杰出的学者辈出,使新儒学充满一片生机。
今天要二者能产生真实的对话,不能一早就向对方宣称任何先天性的优点,此等对话形式,只会过早堵塞对话的通道。二者均须为现代人类面对的生存困境,定出范围和性质,然后试就本身的长处及优点,提出补救之道;对方若有可取之处,就尝试扩充自己的理论基础来容纳,不能扩充的,就要谋求合作之道。目的不是加强自己的势力,而是脚踏实地解决今天中国人面对的问题。
作为一个主要的价值体系,基督教与儒家均有足够的空间和弹性,作上述的扩充与重释,同时又不会违背二者的原旨;更重要的是,二者的合作必比二者相争更能造福现代中国人。
另参︰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314,Contextualization)。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