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两处岩石教堂。一处是赫尔辛基市中心的岩石教堂;一处是埃塞俄比亚的岩石教堂赫尔辛基市中心的岩石教堂赫尔辛基市中心的岩石教堂又名坦佩利奥基奥教堂。 岩石教堂卓越的设计极为新颖巧妙,完成于1969年,是斯欧马拉聂兄弟的精新杰作。 教堂是利用位于住宅街的岩石高地建造而成,为了不损及自然景观,将岩石部份往下挖掘,教堂就建造在天然岩石中。因此来到广场也不会注意到教堂的所在,屋顶采圆顶设计,有一百条放射状的梁柱支撑,同时镶上透明玻璃,其余的壁面仍保有原始的岩石风味,教堂入口走廊为隧道状,入口处则[阅读全文]
摘要: 复活教堂复活教堂也叫基督喋血教堂,1883-1907年建造,为纪念亚历山大二世沙皇被革命激进分子杀害而建。建筑师以莫斯科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为蓝本,建造了这座教堂。与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相比,它的外貌更[阅读全文]
摘要: 圣马可教堂圣马可教堂:Basilica San Marco位于圣马可广场中心,为纪念耶酥十二圣徒和收藏战利品而建,始建于公元9世纪,完工于1094年。其后遭遇大火,历经修复成现今的规模 。教堂的精华是位于中央祭坛后面的Psaa'oro,始建于公元976年,其后多次修补、镶嵌宝石等,非常漂亮.。位于教堂右侧的珍宝馆收藏、陈列有1204年十字军东征从君士坦丁堡带回来的战利品。 概述 圣马可教堂位于意大利威尼斯市圣马可广场东面。它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同时也是集拜占庭式建筑、伊斯兰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式[阅读全文]
摘要: 佛罗伦萨大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是欧洲的第四大教堂,由建筑师阿诺尔福·迪坎比奥(1245—1302)于1296年动工建造。它那广阔的范围是为了反映佛罗伦萨作为一座欣欣向荣城市的重要性。同时也把竞争对手锡耶纳和比萨新建的教堂比下去。大教堂于1436年接受圣化,它的顶部是自古以来最大的圆屋顶——由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1377—1416)设计的中世纪建筑工程杰作。教堂那各种各样颜色装饰而成的正面是效仿哥特式的作品,可追溯到1887年。阿诺尔福·迪坎比奥已完成1/4的正面于1587年被拆除。 简[阅读全文]
摘要: 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教堂“哥特”原是参加覆灭罗马奴隶制的日耳曼“蛮族”之一,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提倡复活古罗马文化,乃把当时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以表示对它的否定。主导建筑哥特建筑就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公元10世纪以后,随着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和商业和逐渐活跃,在一些交通要道、关隘、渡口及教堂和城堡附近,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工人与商人聚集起来的城市,并到12世纪大多通过赎买或武装斗争从封建领主和教会手中取得[阅读全文]
摘要: 东正教(Easten Orthodox)是基督教三大派之一。基督教出现后不久,就逐渐分化成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教会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西派教会。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大部分东派教会自称“正教”,意为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教会。因为地处东方,故又称“东正教”;因为宗教仪式使用希腊语,故又称“希腊正教”。概述东正教公元9一11世纪,在拜占庭提出了东正教的神学教义,当时传播范围主要在东欧和近东一带。该教最初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深深打上帝国历史发展的烙印。这一点既反映在东正[阅读全文]
摘要: 演新法师 演新法师公元1965年出生于河南泌阳,汉族,佛学本科毕业。简介演新法师 法师内名:演新字:方愿外字:净源别号:太白道人、云台山人、布衣沙门斋号:无相禅房、墨缘斋、弄墨草堂、玩石寮、如梦居 生平演新法师演新法师为临济正宗四十六世,昭觉十五代法空传人。17岁皈依佛门,30岁在九华山礼上妙下智老和尚剃度出家,1993年九江东林寺甘露戒坛受具足戒。多次在人民大会堂被国家领导接见,并被授予“共和国杰出人物”、“百名优秀法师”、“公益楷模”等荣誉称号。现任建宁县佛教会长,报国寺、白云寺住持。演新[阅读全文]
摘要: 怀泉法师像怀泉法师,俗名张泉明,1965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怀泉法师自幼受佛教影响,23岁大学毕业后即投身佛门,在南岳南台寺礼宝昙法师披剃。1994年入中国佛学院深造。现为南岳佛协常务副会长、衡阳市佛协副会长、湖南省佛协副秘书长。2003年12月,经两序大众恳请和湖南省宗教事务局批准,怀泉法师正式出任上封寺住持,成为湖南省最年轻的方丈。生平幼年喜随母焚香礼佛。7岁那年,乡人宰牛,他跟着大家一起围观,当亲眼目睹牛垂死之哀状,竟黯然神伤地中途离开。1981年高中毕业后,他跟着乡里的泥木匠班子辗[阅读全文]
摘要: 惟正法师像释惟正法师,俗名梁瑞芬,1927 年生,湖南耒阳市人,汉族,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衡阳市佛教协会会长,南岳佛教协会会长,南岳区政协副主席,祝圣寺住持。 生平1942 年在耒阳城南寿佛寺出家,礼智度法师为师,1947 年在耒阳天中寺受具足戒;解放前夕曾为湘南游击队做过联络工作。1958 年调南岳佛协任秘书,1959 年去中国佛学院学习,毕业后回南岳工作,1962 年当选为南岳佛教协会副会长;1963 年被选为南岳县第一届人大代表、县人大委员会委员;1[阅读全文]
摘要: 阿迦汗二世(真名为:阿里-沙阿,1831年~1885年)伊斯兰教什叶派伊斯玛仪派的领袖,哈桑·阿里-沙阿(阿迦汗一世)之子。相关介绍阿迦汗二世生于印度信德省的一个来自伊朗的家庭,其父阿迦汗一世为亚非各地伊斯玛仪派公认的首领。他在父亲去世后成为伊斯玛仪派的首领,并担任这一职务直至去世。他与英国殖民当局保持密切关系。 阿迦汗二世是一个大土地所有者,其财产很多系来自信徒的馈赠。[阅读全文]
摘要: 摩尼 正文 摩尼教创始人。生于古波斯首都泰锡封附近玛第奴一贵族家庭。其父帕蒂克曾参加犹太派基督徒派别厄勒克塞派。该派相信轮回,实行浸礼,严格过禁欲主义生活。摩尼从小受到该派很深的影响,后又被开除。摩尼自称在24岁时一再受到天使启示,要在人间传授新的教义,从而创立摩尼教。开始他只在亲属中传教,成就不大。240年,他从家乡来到泰锡封,又从海路到达印度次大陆西北部(今俾路支地区)传教,据说还到过中国西部地区。经过两年的漫游后回到波斯,得波斯新建的萨珊王朝国王沙普尔一世的兄弟卑路斯的引见,参[阅读全文]
摘要: 概述 查拉图斯特拉(约公元前628—前583年)是古代波斯国国教拜火教之祖琐罗亚斯德的别名。 伊朗先知琐罗亚斯德是拜火教的创始人,该宗教已存在两千五百多年,至今仍有信徒。琐罗亚斯德也是拜火教徒的圣典《火教经》的最早分册《伽泰》的作者。 我们对琐罗亚斯德(古伊朗语为Zarathushtra)的生平情况了知甚少。他大概于公元前628年出生在今日伊朗北方,我们对他的早年生活一无所知。成年时他宣讲自己所提出的新教,起初遭到反对;然而到了四十岁左右他取得了成功,使伊朗东北地区的一个君主维斯塔[阅读全文]
摘要: 阿伊莎 正文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之妻,艾卜·伯克尔之女。623年与穆罕默德结婚。42岁参与政治,人称"信士之母"。一生传述圣训2210条,多为日常生活和家庭、妇道方面的训诫(见骆驼之战)。 配图 相关连接[阅读全文]
摘要: 阿拉伯文Khalifah的音译,意为“继承者”、“代理人”。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国家领袖的称号。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阿布·伯克尔被选为继承者,称为Khalifat Rasul Allah,即“安拉的使者的继承者”,简称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及其继任者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史称“四大正统哈里发”。 661年,穆阿维叶任哈里[阅读全文]
摘要: 彝族是一个多种崇拜的民族,归纳起来有祖灵崇拜、自然崇拜、家神崇拜三大类。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三观,即三界观(天界、地界、地下界)、万物有灵观、万物雌雄观。介于彝族根深蒂固的认识和观念,构成了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毕摩文化。在大凉山腹心地美姑,关于彝族毕摩的作毕仪式及其神话传说,仍在彝族民间广为流传。 毕摩的起源 据彝文文献《勒俄特依》记载,苍天降下灵神果籽落于下界,经过三年九世后,终于长成了杉树巨人,可是一直似人非人,似树非树,不能成人[阅读全文]
摘要: 苦行僧 是指早期印度一些宗教中以“苦行”为修行手段的僧人。“苦行”一词,梵文原意为“热”,因为印度气候炎热,宗教徒便把受热作为苦行的主要手段。现在一般比喻为实践某种信仰而实行自我节制、自我磨练、拒绝物质和肉体的引诱,忍受恶劣环境压迫的人。 相关条目 [阅读全文]
摘要: 清代喀尔喀蒙古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活佛。17世纪初﹐西藏佛教觉南派(Jonang-pa)僧人多罗那他(Trantha)受请前往喀尔喀部传教近二十年﹐常驻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深得喀尔喀部统治阶级的信奉和支持﹐被尊为哲布尊丹巴(Rje-btsun-dam-pa)﹐意为圣贤尊者。明崇祯七年(1634)多罗那他圆寂。次年﹐喀尔喀部土谢图汗衮布多尔济生次子札那巴札尔﹐喀尔喀部遂认定是多罗那他转世﹐即哲布尊丹巴一世 (1635~172[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