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排中律 正文 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它通常被表述为A是B或不是 B。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还是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并非A),即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能持两不可之说。排中律还被当作逻辑语义的规律,即任一语词或语句同一上下文中应表达某一思想或不表达这一思想。作为后两种规律,也叫做排中[阅读全文:]
摘要: 无为而治 正文 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汉书·艺文志》说:道家的无为政治主张是“君人南面之术”,道出了无为政治的基本精神。 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阅读全文:]
摘要: 名词解释 价值哲学 亦称“价值论”。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主要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 词语出处 此词由法国哲学家拉皮埃(Paul Lapie,1869—1927)在《意志的逻辑》中最早提出,后由E.哈特曼在《哲学体系纲要》中作了系统说明。中外哲学家很早就对价值进行了研究,现代西方的许多哲学流派都研究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的[阅读全文:]
摘要: 简介 在纪念他两百周年忌日的时候,人们开始募捐为他建一尊全身像,捐款来自世界各地受过教育的人。从来没有哪一座纪念碑是建造在如此宽广的爱的底座上! 在西班牙的摩尔人被斐迪南地于1492年占领格林纳达后,离开伊比例亚半岛,西班牙实行驱赶异教徒地政策,在西班牙地犹太人又开始了一次从圣殿被毁以来的民族大迁徙。这些人在宽宏大量的荷兰找到了居所。这些人中有一个来自葡萄牙的家庭,主人叫 埃. 斯宾诺莎 。 1598年,犹太人在阿姆斯特丹[阅读全文:]
摘要: 简介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 具体 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根据生态伦理的要求,人类应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主要在于它打破了仅仅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人类道德文化传统,使人与[阅读全文:]
摘要: 政治伦理 政治伦理一方面研究宪法、政体的伦理特征,另一方面探求政治论争的道德内涵。政治伦理中各种各样的理论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围绕着对自由、平等与公正的论证来展开的。随着应用伦理学的兴起,除了两种自由主义(亦被称为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之争外,有关社会财富的公正分配的问题也已成为政治伦理学的一个核心内容,这一内容在西方具体表现为如下的争论:国家有没有权利通过征收累进税的方式将富人合法获取的财富的一部分提取上来,然后作为社会救济金再转发给贫困的人,从而使本属道德范畴的扶贫济困的行为法规化,即以强制性的[阅读全文:]
摘要: 简介 “理论科学”的对称。指偏重于经验事实的描述和明确具体的实用性的科学,一般较少抽象的理论概括性。在研究方法上,以归纳法为主,带有较多盲目性的观测和实验。一般科学的早期阶段属经验科学,化学尤甚。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专指十八世纪以前搜集材料阶段的科学。 其他[阅读全文:]
摘要: 简介 孔孟之道 ( kǒng mèng zhī dào ) 解 释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出 处 明·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以开发明公耶?” 用 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儒家思想[阅读全文:]
摘要: 概述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出处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阅读全文:]
摘要: 作品类型:武侠小说总字数:42053作者名:乱马1/9内容简介:左手摇着铃,右手举着桃木剑,口里念着佛经,颈中挂着十字架,身上披着八卦衣,都市之中一神棍的搞笑修炼之路,从2006年的上海滩开始。小说欣赏时间:凌晨2点 地点:磨刀巷 人物: 漂亮大姑娘一名 旁白:那一双勾魂的大眼睛,水汪汪的,似乎就要滴下水来,绯红色的脸蛋象红色的苹果,看了就想咬一口,鲜艳的红色小嘴半张着,剧烈的喘着气。 旁边站着个背着激光枪的外星生物,一手拿着本圣经,另一只手拿着根蜡烛,白色的蜡油滴在大姑娘的XX上,姑娘忍不[阅读全文:]
摘要: 美女的唯物主义哲学一群哲学家以自己独特的角度认识与解释世界,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就被称为一个哲学流派。二十世纪的生活有多么丰富,它的哲学思想也就有多么丰富。当我们考察二十世纪哲学时,可能发现,它在外观上具有如下的特征: 第一,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表现之一是多元的思想发展动力取代了单一的思想发展线索。我们发现,传统哲学演化的思想线索常常是单一的。如英国经验论哲学可以沿着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的思想发展线索进行探究;德国古典哲学可以沿着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发展[阅读全文:]
摘要: 陆九渊陆九渊(1139年~1192年),号象山先生,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江西抚州金溪青田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个人简介五代末年,先祖避难至抚州金溪(今属江西)居延福乡之青田。陆氏为一方宗族大姓,迁至江西后二百年间,合族数千人聚居,族规严密。父陆贺,字道乡,究心典籍,重践履躬行,在州里颇有声望。时家道中衰,没有田产,一门之衣食,皆仰仗药肆供给。九渊[阅读全文:]
摘要: 逻辑实证主义 正文 20世纪30~5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哲学流派。又名逻辑经验主义。核心是维也纳学派。 形成和发展 1922年,德国哲学家、科学家 M.石里克在维也纳大学担任为E.马赫特设的归纳科学哲学讲座教授后,A.汉恩、K.赖德迈斯特、P.弗朗克和O.纽拉特等人组织了以石里克为中心的“石里克小组”,讨论现代物理学、数学和逻辑的新发展及有关的认识论问题。当时参加这个小组活动的还有R.卡尔纳普、 K.门格尔、R.von 米塞斯、F.韦斯曼、V.克拉夫特、H[阅读全文:]
摘要: 同一律 正文 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通常表述为A是A。在传统逻辑里,同一律首先是作为事物的规律提出来的,其意是任一事物是什么就是什么,即任一事物与自身同一。其次,同一律又是思维的规律,意为任一命题是真的就是真的。同一律还被表述为一种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的规律,即人们如果断定某一命题,就应该断定这一命题。同一律后来还被看成逻辑语义的规律,即在同一上下文中,同一语词或语句应当表述同一思想。作为后两种规律,同一律被认为是防止偷换概念或转移论题的根据,因之也常被称为同一律的要求。违反同一律要[阅读全文:]
摘要: 新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Neo-Marixism),也称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是指尝试重新重新检讨或修正马克思古典理念,但仍相信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新马克思主义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所先夸的唯一真理,转而借助于黑格尔哲学、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以及理性选择理论的观点。新马克思主义作为非正统的、散漫的和具有颠覆性的话语,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可错性”、“核心在于方法”、“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自身”等基本理论立场,以反叛姿态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形式。定义新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从50年代前[阅读全文:]
摘要: 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流派-儒家哲学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孔子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 孔子基本观点儒学世界观基本上以对天的理解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型态的可能性之优劣比较与选择等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作为其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而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与创造,得与天地的存在意义同其伟大。 孔子教导"为仁[阅读全文:]
摘要: 简介康德哲学与阴阳学 康德写了三本重要的书: 纯粹理性批判讲人如何认识世界—真。 实践理性批判讲人的伦理规则是如何—善。前者的对象是现象界,后者 的对象是本体界。在现象与本体之间,有一道不可超越的鸿沟,在鸿沟 上架起一坐桥,使现象过渡到本体。这座桥梁,便是自然的目的性。它 包括了美感—美。意即自然界藉著人主观的美感,过渡到其目的,即客 观的本体。这包括美感的自然目的性,便是第三本书判断力批判的主要 内容。 详细信息自从牛顿提出物理学三大定律后,康德由哲学的观点来肯定数学物理学 的可靠性,及形上[阅读全文:]
摘要: 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从宏观层面来看,与人类未来的生存问题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生态伦理。这里最难理解的理论课题在于:我们保护动物、环境和大自然,最终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利益还是这些被保护的对象本身就拥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因而人类不得予以危害?赞成前一观点者被称为人类中心主义派,而赞成后一观点者则被称为大自然权利派。生态伦理学中最难解决的实践课题有两个:第一,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如何处理当代人利益与未来人利益的关系,具体而言,如何在不违背民主理念的前提下,促使民众对已习惯化了的现实利[阅读全文:]
摘要: 自然无为 正文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观点,认为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发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受任何意志的支配。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创天道自然无为的学说,认为天道是无目的无意志的,万物皆由道产生,道生万物是自然而然的,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老子》还明确提出“道法自然”,意思是说,道是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以自己为法的。道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阅读全文:]
摘要: 新教伦理(韦伯): “天职”观念,即某种由上帝安排的任务,成为新教的核心内容。他抛弃了原来天主教那种禁欲主义的修行而超越尘世的空洞劝解和训令,而把个人在尘世中完成所赋予他的义务当作一种至高无上的天职。在韦伯看来,新教在客观上为证明世俗活动具有道德意义起了作用,导致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萌芽和发展。为了进一步考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韦伯还分析了新教的其他分支,特别是加尔文教的禁欲主义伦理。 整个加尔文教中最典型的特征是它的命定说,这种教义宣称,一个人甚至在他出生前就已被上帝判决了他的来世[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