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代新儒学 拼音: 解释: 也称“现代新儒家”。相对于先秦儒学和宋明理学而言,以继承儒学道统为己任,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西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60年代以来这一流派在台、港等地区重新活跃,并有较大影响。[阅读全文:]
摘要: 精神哲学伴随着黑格尔的逻辑观念和自然哲学,我们进入其体系的第三部分,即精神哲学或心灵哲学。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后一部分,也是黑格尔本人最为关注的一部分,因为“精神哲学”讨论的是“人”。如果说,自然哲学讨论的是自然界,那么,活跃于精神舞台上的主角便是人。在黑格尔看来,人高于自然界、高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本质上是一个能够“思考自己”即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实体,是一个能够摆脱物质、必然性的束缚而实行独立自决的自由的精神实体。人即精神、精神即人。精神哲学的任务就是描述“绝对理念”通过自己的最高产物[阅读全文:]
摘要: 德国哲学发展德国唯心主义。黑格尔《小逻辑》我们可以说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但是只有思维本身才构成使得理念成为逻辑的理念的普遍规定性或要素。理念并不是形式的思维,而是思维的特有规定和规律自身发展而成的全体,这些规定和规律,乃是思维自身给予的,决不是已经存在。理性主义。克利斯提安·沃尔夫(1679—1754)是莱布尼茨唯心主义哲学的直接继承人和近代官能心理学的系统化者。著有《关于人类理解能力的理性思想》(1712)、《关于上帝、宇宙和灵魂的理性思想》(1719)、《经验心理学》([阅读全文:]
摘要: 技术决定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关于技术发展的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它建立在这样两个原则基础上:技术是自主的,技术变迁导致社会变迁,其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强技术决定论和弱技术决定论,前者认为技术是决定社会发展惟一重要的因素,而后者则主张技术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基本信息技术决定论的典型代表是埃吕尔,温纳相对而言则是温和的技术决定论者。按照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技术已经成技术决定论为一种自主的技术”,技术包含了某些它本来意义上的后果,表现出某种特定的结构和要求,引起人和社会做特定的调整,这种[阅读全文:]
摘要: 实践本体论本体论的内在涵义与实践本体论相悖,实践只是一种“活动关系”。实践在唯物史观中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但不意味着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一种世界观。感性世界之外的自在世界对于人类来讲具有重大意义,认为自在世界对于人来讲是“无”是错误的。在证伪实践本体论后,指认物质本体论仍然比实践本体论具有强硬的合法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是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讨论依次在中国主要产生了三种范[阅读全文:]
摘要: 反者道之动 正文 中国先秦哲学家老子的辩证法命题。通行本《老子》第十四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运动的规律,而柔弱则是“道”的作用。 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诸如长短、 高下、 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祸福、刚柔、 损益、强弱、 大小、生死、智愚、胜败、巧拙、轻重、进退、攻守、荣辱等一系列矛盾,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事物的[阅读全文:]
摘要: 含义 归谬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 归谬法主要用于驳论文章中。这种论证方法常和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辛辣、有力而富有于幽默感的表达效果。[阅读全文:]
摘要: 基本资料 “自然律”是e 及由e经过一定变换和复合的形式。e是“自然律”的精髓,在数学上它是函数: 1(1+——) X的X次方,当X趋近无穷时的极限。 人们在研究一些实际问题,如物体的冷却、细胞的繁殖、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时,都要研究 ;1(1+——) X的X次方,当X趋近无穷时的极限。正是这种从无限变化中获得的有限,从两个相反方向发展[阅读全文:]
摘要: 概念 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相关信息哲学家执政治国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也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阅读全文:]
摘要: 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创建人王艮。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今江苏泰州市)安丰场人。好读儒家经典,有疑难,逢人便问;对儒经的解释,不拘泥传注,常常自有发明。王守仁巡抚江西,讲“良知之学”聚徒众多,王艮也拜王守仁为师。王艮家学有其子王襞承传。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有徐樾、韩贞、颜钩、赵贞吉、罗汝芳、何心隐等。该派之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力倡“百姓日用”之道,认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该学派认为“身与道”是[阅读全文:]
摘要: 心理主义 正文 以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研究重点的心理学方向。它主要用来区别于以人和动物的可观测的行为为研究重点的行为主义方向。W.冯特开创的早期实验心理学被认为是心理主义心理学,因为它是通过实验内省法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这种心理学到了20世纪初期被美国兴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所取代,研究重点从内部心理过程转到外部可观测的行为上。50年代兴起认知心理学,它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重点又转向内部心理过程,但不是简单地返回到冯特的心理主义心理学上,而是在新理论、新方法、新水平上坚持了心理主义[阅读全文:]
摘要: 现代逻辑 拼音: 解释: 数理逻辑和应用数理逻辑而形成的逻辑系统。其基本特点是形式化,就是用一套特制的表意符号去表示概念、判断、推理,获得它们的形式结构,从而把对概念、判断、推理的研究转化为对形式系统中符号的研究。[阅读全文:]
摘要: 物自体 正文 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I.康德哲学的基本概念。指他自己臆想的一种存在于人们感觉和认识之外的客观实体。又译为“自在之物”、“物自身”。康德把它作为现象基础,认为人的感性认识是由于外物的影响作用才产生的。人们只能认识外物作用于感官时所产生的现象(表象)。人们承认了现象的存在,也就必然承认作为现象基础的物自体存在。在这个意义上,物自体是感觉的基础。但是,人不可能超越感官去认识物自体,物自体对人来说,永远不可知。所以,物自体又是人们认识的最后界限。在康德看来,由于外物对感官的作[阅读全文:]
摘要: 实践的唯物主义 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他们创立的无产阶级哲学的称谓。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开始形成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经过《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思想日益成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为了批判L.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提出实践的唯物主义概念。 费尔巴哈不理解实践对历史发展和人的认识的决定意义,单纯地诉诸感性直观,因而不能正确地说明人的本质和人的认识的发展。他认为,某物或某人的存在同时也就是某物或某人的本质,破坏这[阅读全文:]
摘要: 还原论(Reductionism)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还原论书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纸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生物学研究中的还原论表现最为明显,有人试图把生命运动形式归结为物理-化学运动形式,用物理-化学运动规律取代生物学规律。简介20世纪初的还原论者把人类社会运动还原为低等动物的运动,把生物学规[阅读全文:]
摘要: 关键字 性恶论 连接内容荀子的人性论荀子认为,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 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于天情,同于天情。出于天情同于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所以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 。?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