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Aristotelianism 亚里士多德主义 是指那些曾经利用亚里士多德的方法或思想的哲学。亚里士多德(主前384~主前322年)把希腊整个学术成果加以系统化,成为他自己的科学及[阅读全文:]
摘要: a priori〔拉〕先验的 拉丁文哲学用语,指在逻辑上不受经验或知觉影响而建立的知识,与后验的(a posteriori)知识相反。[阅读全文:]
摘要: a posteriori〔拉〕后验的 拉丁文哲学用语,指在逻辑上须以经验或知觉决定其有效性的知识,与先验的(a priori)知识相反。[阅读全文:]
摘要: 地球世界通常指人类生活居住的地球。地球表面可以用一张世界地图来描述。 “古往今来曰世,上下四方曰界”,世界就是全部时间与空间的总称,但现在世界偏指空间。通常指人类所生活居住的地球。地球表面可以用一张世界[阅读全文:]
摘要: 灵魂灵魂是由蛋白质、DNA、RNA等生命大分子构成的生物体所产生的各种层次的一切生命现象,它依生命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生物体本身新陈代谢存在而存在。故这里的灵魂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既能附着人体又能[阅读全文:]
摘要: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兰(a1一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阅读全文:]
摘要: 李约瑟“李约瑟难题”或称“李约瑟问题”(NeedhamProblem,或NeedhamQuestion)、“李约瑟之谜”(NeedhamPuzzle)、“李约瑟命题”(NeedhamThesis)等等,[阅读全文:]
摘要: 主体性与自身性主体性观念是近代以来人类文化的基础性思想,既导致了人类的进步,也导致了甚多恶果。主体性有其限度,人类不可滥用主体性,因为仅在人的有限的认识领域内,人才是主体,自然才是客体。人不可能是宇宙的主体,也不是社会或自身的主体。自然本身才是真正的主体,而人只是其一部分。人类如果不善待自然,自然也就不会善待人类。 基本含义文艺复兴主体和主体性的思想是文艺复兴以来才有的。在古希腊时代虽然已经具有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但还没有明确形成主体性的思想,[阅读全文:]
摘要: 直言命题categorical proposition 直接陈述对象有无某种性质的命题。传统逻辑中的一类最简单的命题。逻辑史上最早详细研究这类命题的是亚里士 多德但他并没有使用“直言命题”这个名称,而称之为简单命题。后来I.康德从认识的模态的角度把这类命题叫做实然(原意为断言)命题。传统逻辑学家一般认为,这类命题与选言命题、假言命题不同,它是无条件地、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某种事实,因而被汉译为直言命题。 传统逻[阅读全文:]
摘要: 词汇 自然中心主义 注释 自然中心主义有几个重要的部分。(1)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前者主要由澳大利亚伦理学家辛格提出。辛格继承了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学思想,把感受苦乐视为一个存在物获得道德权利的根据,动物也具有感受痛苦和愉快的能力,因此动物应从人那里获得“平等的关心”的道德权利。他还以黑人解放、妇女解放等要求扩展道德应用范围的运动为依据证明“动物解放”的合理性。动物权利论的思想以美国的雷根为代表。雷根认为,人之获得道德尊重的“天赋价值”在于人是生命的主体,而使人成为“生命的主体”的各种特征如“[阅读全文:]
摘要: 判决性实验 正文 能对两种对立的假说起到"肯定"一个和"否定"一个的裁决作用的实验。即设计一个实验,并根据对立的假说H1和H2,推出互不相容的实验结 果C1和C2,而实验所得出的结果符合 C1不符合C2,则认为这一实验肯定了H1,否定了H2。 19世纪以前,判决性实验的存在是科学家们公认的1905年,法国 物理学家 P.M.M.杜恒通过对光学中傅科实验的分析,指出一个假说 H总是和其他一些假说(或假定)一起推出结果C的,所以实验结果不符合C,只能推知这一理论系[阅读全文:]
摘要: 逻辑学介绍 非形式逻辑 亦称“非形式的逻辑”。泛指用以分析和评估出现于自然语言语境中的实际推理和论证的逻辑理论。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套分析和评估出现于政治论辩、法律诉讼、社会评论和大众媒体等自然语言语境中的实际推理和论证的逻辑工具。1958年出版的托马斯《自然语言中的实际推理》被认为是非形式逻辑的奠基性著作。近年来,非形式逻辑最为活跃的三个研究方向是谬误理论、修辞学和论辩理论。主要研究论证的一般结构、论证的基本逻辑原则与规则、论证的主要种类和[阅读全文:]
摘要: 简介 最著名的逻辑悖论是伯特纳德·罗素提出的理发师悖论。一个理发师的招牌上写着:告示:城里所有不自己刮脸的男人都由我给他们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谁给这位理发师刮脸呢?如果他自己刮脸,那他就属于自己刮脸的那类人。但是,他的招牌说明他不给这类人刮脸,因此他不能自己来刮。如果另外一个人来给他刮脸,那他就是不自己刮脸的人。但是,他的招牌说他要给所有这类人刮脸。因此其他任何人也不能给他刮脸。看来,没有任何人能给这位理发师刮脸了!伯特纳德·罗素提出这个悖论,为的是把他发现的关于集合的一个著[阅读全文:]
摘要: 思孟学派 正文 中国战国时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荀子·非十二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加以评述。《韩非子·显学》说孔子死后,“有子思之儒”、“有孟氏之儒”,认为思孟是儒家八派中的两派。孟子曾学于子思的门人,与子思有师承关系。传说子思作《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认为人性是天赋的,循性而行便是道。孟子宣称人只要扩充本心,存养善性,就可“知天”。《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亦以诚为天道,而以“思诚”为人道。他还提出“不动心”、“求放心”、“[阅读全文:]
摘要: 新道家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到西汉初,黄老道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至魏晋,玄学兴起,有人将它称为“新道家”。 [阅读全文:]
摘要: 知行观即认识论。随着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认识问题已引起先秦哲学家的重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认识的来源、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的问题。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者,但强调“学而知之”。兼重学与思、知与行。墨子提出三表,以为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孟子区别“耳目之官”与“心之观”的不同职能,指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老子区别“为学”与“为道”,否定感性经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认识方法。后期墨家把认识分为“闻知”、“说知”“亲知”,注意到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在认识中的作用。荀子对认识的来源和方法进行[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