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简介 20世纪80年代后产生的当代最有影响的西方政治思潮之一。 内容 社群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新集体主义。它反对新自由主义把自我和个人当作理解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变量,而是认为个人及其自我最终是他或他所在的社群决定的。因此,社群才是政治分析的基本变量,而认为个人及其自我最终由他或他所在的社群决定。用公益政治学代替权利政治学是社群主义的根本主张。[阅读全文:]
摘要: 非线性思维“非线性思维”可以理解为就是和常规线性思维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它很可能就会不按逻辑思维、线性思维的方式走,有某种直觉的含义,是一种无须经过大量资料、信息分析的综合一个系统,如果其输出不与其输入成正比,则它是非线性的。实际上,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的几乎所有已知系统,当输入足够大时,都是非线性的。因此,非线性系统远比线性系统多得多,客观世界本来就是非线性的,线性只是一种近似。对于一个非线性系统,哪怕一个小扰动,象初始条件的一个微小改变,都可能造成系统在往后时刻行为的巨大差异。对待应用非线性过[阅读全文:]
摘要: 先天综合判断 正文 德国哲学家I.康德哲学的基本概念。指谓项不是从主项分析出来的、但又必然地和主项联结着的判断。也就是指既增加新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康德断言,一切科学知识都是由这类判断构成的。如数学命题:7+5=12。单纯联结7和5的概念,根本分析不出12这个谓项,只有借助于直观,例如借助手指的逐一相加,然后才得出12这个概念。所以算术命题永远是综合的,然而它又是先天的,因为7+5=12这个命题具有不是来自经验的普遍必然性。又如几何学命题:两点间直线是最短的线,主项中“直”[阅读全文:]
摘要: 合理利己主义 正文 一种从个人利益出发,企图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伦理学说。产生于18、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主要代表是法国的C.A.爱尔维修和德国的L.费尔巴哈。 合理利己主义从抽象人性论出发,认为趋乐避苦、自爱自保是人的本性,利己心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人在自己的行为中,能够遵循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因此,不能放弃利己主义,而是要使人们“合理地”理解自己的利益。合理利己主义反对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立起来,认为追求自己的利益本身就包含着社会[阅读全文:]
摘要: 定义行政伦理又称行政道德,它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行政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 特点 行政伦理是行政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是针对行政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阅读全文:]
摘要: 经典逻辑 经典逻辑标识已经被最深入的研究和最广泛的使用的一类形式逻辑。它们被特征化为一些性质;非经典逻辑缺乏一个或多个这种特性,它们是: 1:排中律; 2:无矛盾律; 3:蕴涵的单调性和蕴涵的幂等性; 4:合取的交换性; De Morgan 对偶性: 所有逻辑算子都对偶于另一个。 例子 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介入了他的三段论理论,它是带有严格形式的判断(judgement)的逻辑: 断言采用四种形式,“所有 Ps 都是 Q”,“有些 Ps 是 Q”,“没有 Ps 是 Q”,“有些 P[阅读全文:]
摘要: 概念 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是关于义务和价值合理性问题的一种哲学研究。直至元伦理学在20世纪出现以前,规范伦理学一直都是西方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形式。规范伦理学的任务,一方面在于说明我们人本身应遵从何种道德标准,才能使我们的行为作到道德上的善。从作为一个学科的特点来看,规范伦理学通常被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般规范伦理学和应用规范伦理学。前者研究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原则,主要是对诸如何种性质为善、何种选择为正确、何种行为是应受谴责的等最一般的问题进行批判性研究;后者研究具体的道德[阅读全文:]
摘要: 概述 道德调控的基本含义是指一定的社会或群体将其所认同的道德原则规范。 作用 在大众层面上广泛地通过各种社会力量来实施对社会成员的影响,使这些道德原则规范最终被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和接受。[阅读全文:]
摘要: 字词解说 fù hé pàn duàn复合判断“简单判断”的对称。以某个或某些判断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判断。 包含内容 有负判断、联言判断、假言判断、选言判断。[阅读全文:]
摘要: 后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倡导一种偶然的话语逻辑,它主张把意识形态和经济及阶级要素完全剥离开来,然而,对于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生学”分析,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理论却无能为力。后马克思主义不论作为一种思想倾向还是作为一种确定的理论立场,它的生成、确立和盛行都不是脱离社会文化环境的纯粹话语运作的结果,就象后马克思主义本身不能够完全拒斥马克思主义一样,对后马克思主义社会和思想根源的理论透视也离不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式。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孕育成形,有着它特[阅读全文:]
摘要: 图书简介 【图书简介】 - 社会思维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这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开展素质教育必然成为我国当作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就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被提上了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 图书目录 · 【图书目录】 - 社会思维第一章 思维概说 第二章 问题解决 第三章 思维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 创造思维 第五章 思维的测量 第六章 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阅读全文:]
摘要: 庸俗唯物主义vulgar naterialism 19世纪流行于德国的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思想观点。代表人物有瑞士哲学家、博物学家K.福格特,德国哲学家、医生L.毕希纳,荷兰生理学家J.摩莱肖特。他们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尖锐抨击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和宗教。但他们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能力只不过是脑物质的分泌物,或认为思想就是脑髓质的位移。他们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解释具有强烈的机械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倾向。[阅读全文:]
摘要: 玄学派玄学派是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玄学派在18世纪的古典主义潮流和19世纪浪漫派的发展中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界在文学界才被充分肯定,对20的英美文学影响颇深。历史渊源17世纪以约翰?邓恩为首的一派诗人,还包括赫伯特、马韦尔、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特勒贺恩、沃恩、考利、凯利、拉夫莱斯等。其中有些诗人在风格和内容上也属于“骑士派”,如克利夫兰、凯利、拉夫莱斯。玄学派他[阅读全文:]
摘要: 矛盾的斗争性 正文 揭示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倾向或趋势的哲学范畴。它是事物矛盾所具有的和矛盾的同一性相反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与矛盾的同一性相互联结,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绝对的斗争性和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引起事物的量变,而且是事物由旧质向新质转化、飞跃的决定力量。 矛盾斗争的存在是普遍的、绝对的,但[阅读全文:]
摘要: 哲学逻辑是对逻辑更特定于哲学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术语相对于数理逻辑,因为数理逻辑开发于十九世纪晚期,已经包含了传统上一般由逻辑处理的大多数主题。它关心的是尽可能的以最基础的方式刻画如推论、理性思维、真理和思维内容这样的概念,并尝试使用现代形式逻辑建模它们。它要谈论的概念包括引用、论断、同一、真理、否定、量化、存在性、必然性、定义和蕴涵。哲学逻辑不关心与思维、情感、想象和类似事物相关的心理过程。它只关心那些有能力为真和假的实体 — 思维、句子、命题。尽管在这个范围内,它还感兴趣于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阅读全文:]
摘要: 简介 辨证唯物主义是现代实践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唯物主义是指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即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这与唯心主义对立。辩证法是指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问题,这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 相关条目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 列宁[阅读全文:]
摘要: 心性之学 拼音: xīn xìn?? zhī xué 解释: 1.即理学。[阅读全文:]